English

乱弹“治学”

2001-01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来新夏 我有话说

近年来,或是由于马齿日增,年登耄耋;或是常写文章,浪得薄名。于是,时常有些年轻小友,垂问治学。有的利用现代通信工具,电话、电传,甚至伊妹儿,有的仍用传统方式,写信、寄文章,内容大多是“请教”治学方法,或请开书单等等。我没有梁启超胡适那样大学问,何敢妄开“药方”,又无力一一作答。好在读了60多年书,学问虽没有做好,但路还是走过来的。所以,这只是回眸既往乱弹琴一番,算不得什么答客问。

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,而是为了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资料,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治学”。“治学”不是读几天书就能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有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。在积累过程中,既会有“目轮火暴,肩山石压”的苦状,也会有“时或得之,瞿然则喜”的乐趣。但在走了一段路后,回头检阅所得,往往感到所积累的资料有许多是无用而嗒然若失,甚至认为自己干了蠢事;实际不然,因为当初在读书中所积累的资料绝对认为是有用的,只是由于现在眼光水平有所提高,所以才有“觉今是而昨非”的感觉。因为有了这些“无用”的基础,才能锻炼出抉取“有用”的能力,而且这些“无用”是否真的“无用”,也许是当时水平所限,未能看出其有用的内涵。也许虽不能当正面材料用,还可用做旁证。有位前辈曾告戒我说:“如果不读原著,只会转用别人的资料,犹如从别人水桶中舀水一样,一旦别人之桶空,则不知别人桶中之水从何而来,只能‘望桶兴叹’,继而环顾四周,是否有挑好水的水桶等人来舀。如一生中只知舀别人桶内的现成水喝,而不论清水混水,只要是水就行,其后果实不忍设想”。我静聆教诲,不禁叹服前辈功底之厚,见解之深,能以浅近语言阐明深刻至理。

治学的基本点是勤奋与坚韧。勤的要求是四勤:勤听、勤读、勤思和勤写,而其根本在勤读,勤读方能博涉,博涉方能使知识源源输入,方能逐渐走向专精。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,即所谓“致疑”。有疑就要不断寻根究底,即所谓“勤思”。疑而后思,思而后得。思而不得,就一面再去涉猎,一面就要勤问、勤听,不仅要听前辈、同辈的高见,更要听后辈的新说。只要有一得之见,就要吸取,一字可以为师。四勤的最后是落实到“勤写”。“勤写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则比较难,特别在青年时期,常因贪多求快,自恃记忆力强而忽略记写资料与思想,但岁月推移,读书所得的痕迹日见淡薄,似是而非,终而等于白读。如果随读随写,日积月累,自然成一文章仓库,随时取用,得心应手,由片段成整篇,由多篇成专著。这不仅只是积累,而且还是一种磨砺。一般情况下,勤是治学的不二法门;但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,遇到点挫折与逆境,往往消沉、颓废、懒散、嗟叹,以致把一二十年的岁月都在无形中蹉跎和荒废掉而追悔莫及。越是挫折,越应该以韧相待而勤读多读,一以解挫折的抑郁,一以充实腹笥,等待“用世”的机遇。

治学要冷而不能燥,冷能冷静地搜集资料,构思撰写,不是闹哄哄地赶时髦,发高论,迎世媚俗,写空洞无物的文章。这正是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所说“板凳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”的真谛所在。成文之后,也不要急于发表,因为这时最容易昏头昏脑地自我陶醉,而应先冷处理。请水平比自己高的,与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以及稍逊于自己的三类人看,集思广益,然后冷静下来,反三复四地思考、修改,直至定稿。待文章或著作问世后,更不能热气腾腾,不可一世,而要冷冷地听取意见,增订纠谬。如此,才有可能慢慢地走近大学问家的座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